林 则 徐 和 茶
(读书笔记之三)
四、品茗赋诗
林则徐在其诗词中也有关于茶的描述,共有八首诗词。
1、道光元年三月(1821年)林则徐在杭嘉湖道任上。
春暮偕许玉年(乃榖)、张仲甫(应昌)诸君游理安寺、烟霞洞、虎跑泉、六和塔诸胜,各处各系一诗:(其中两首)
万竹阴中著小亭,众峰转尽见禅扃。
涧溪汩汩呜清溜,楼阁重重对画屏。
佛戒偏宜宽酒户,诗情都为检茶经。
山僧为道同龕约,惆怅彭宣地下灵。
溪声引我过桥东,环佩空阶细细风。
独倚井眉寻虎迹,直窥泉眼逼龙宫。
银瓶乍泻秋涛日,石铫新煎活火红。
茶梦圆时参梵课,几声钟磬翠微中。
(第六册,P131-132)
2、道光四年春夏(1824年)林则徐在江苏布政使任上。
题延淇园尚衣(延隆)《柳阴放棹图》(节选)
挥麈联吟兴未孤,一门风雅唾成珠。
何如茶灶琴床畔,添画君家小凤雏。
(第六册,P141)
3、道光九年夏(1829年)林则徐在家丁父忧时。
和冯云伯(登府)《志局即事》原韵
(第2首)
风物蛮乡也足夸,枫亭丹荔幔亭茶。
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艇穿桥宿藕花。
愧比逋仙亭畔鹤,枉谈庄叟井中蛙。
琴尊待践湖西约,一棹临流刺浅沙。
(第六册,P157-158)
4、道光九年夏(1829年)林则徐在家丁父忧时。
仲山复迭前韵,再和四首(节选)
(第2首)
熏人炎暑类蒸鹅,披拂金风乍觉和。
啜茗诵君新迭句,桂香侵案竹横坡。
(第六册,P159)
5、道光十二年秋(1832年)林则徐接任江苏巡抚。
四梅属题《官阁联吟集》
仙吏风流续玉台,外妻鲍妹并清才。
椒花颂就题元日,香茗吟余寄大雷。
三管岂矜中妇艳,双声合受小姑催。
秭归村里遥相合,恰咏君家四树梅。
(第六册,P165)
6、道光十五年九月初三(1835年10月24日)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
和卓海帆阁学秉恬《江南文闱即事》原韵
桂露霏帘漏欲沉,盈床束笋灿如林。
斗间剑识中宵气,爨下琴收太古音。
锁院茶香文拄腹,山楼月照鉴当心。
更期撤棘携吟屐,梅社诗盟取次寻。
(第六册,P175)
7、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下旬(1845年)林则徐在伊犁。
方濂舫太守(士淦)闻余入关见寄,次韵答之
林园苍郁竹枝斑,小隐知君静掩关。
顾渚茶香浇块垒,虞墩麦饭吊珠还。
家传燕许新簪笔,心薄巢由旧买山。
何日春明扶杖遇,相看儿辈早朝还。
(第六册,P248-249)
8、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九(1849年1月13日)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
戊申腊月十九日,滇中节署招同人作坡公生日 (节选)
彩云城郭冬不冰,山茶花红玉梅白。
长松秀夺列景文,佳茗芳逾王子立。
(第六册,P96-97)
因为篇幅原因,本文只对第三首作简单介绍:
和冯云伯(登府)《志局即事》原韵 (图)
(第2首)
风物蛮乡也足夸,枫亭丹荔幔亭茶。
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艇穿桥宿藕花。
愧比逋仙亭畔鹤,枉谈庄叟井中蛙。
琴尊待践湖西约,一棹临流刺浅沙。
此诗是道光九年(1829年)夏,林则徐为父丁忧守制时在福州所作。当时,林则徐"躬亲督役"的西湖修竣已届完工。
冯登府(1783-1841),字云伯,号柳东,又号勺园,浙江嘉兴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出仼过将乐知县。精金石之学,著作颇丰。
《《志局即事》》是冯云伯《闽中重午公宴即事,奉呈志局诸同人,并柬陈恭甫(寿祺),林少穆(则徐)两前辈》诗的简称。
本诗从福建物产入笔,专门提及仙游枫亭的红荔枝和闽北武夷的幔亭茶。在这里,把幔亭茶作为家乡福建的主要物产来夸奖,足见林则徐对武夷茶的厚爱。
接着从居所门前河水拍岸、瓜蔓满架到西湖中小船穿桥、荷花盛开,描写了疏浚后福州西湖的湖光水色。
然后直抒了自己的心情,比不上林逋隐居植梅饲鹤那种超凡脱俗,又不学庄子提及的井中蛙那样见识短浅、盲目自大。
结尾,期待如约与友人一道泛舟漫游美丽的福州西湖的愿望。
>>>链接:关于林则徐诗词
在林则徐全集第六冊中,收录了林则徐古体诗、近体诗和词(以标题计)376首。
林则徐提倡“作诗何必多,中有直性宣。”(第六册,P70)可见他的诗词多为性情之作。
林则徐诗词创作取材广泛,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在林则徐诗词中,有不少反映激烈动荡的历史风云和作者的喜怒哀乐,折射了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便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炽热的爱民忧民感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正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体现。
关于《出嘉峪关感赋》。嘉峪关,万里长城自西的起点,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麓。明洪武年(1372年)置关,依山而筑,居高凭险,为东西交通要冲。“感赋”是有感于心而作。作于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八(1842年10月11日)。(图4幅)
林则徐在即将出嘉峪关赴戍伊犁时,他立马关前,放眼河山,纵观千载,禁不住发出无限感慨。诗中写出了嘉峪关的威严雄壮,赞颂了汉武帝的统一事业,表达了对立功西域的张骞、班超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他盼望早日赦免召还入关的愿望。全诗气魄豪放,笔墨饱满,洋溢着浓烈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诗用平易的语言描写了西北关山的雄伟壮丽和塞外风光的苍茫辽阔,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格律完整而又贴当,不愧为杰出的登临怀古诗章。
《出嘉峪关感赋》共四首,其中两首的注释已在前面正文部分介绍过,下面介绍另外的两首:
出嘉峪关感赋(三)
敦煌旧塞委荒烟, 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 全收雁碛入尧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 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 何时此地罢防边。
感赋大意
昔日的敦煌关塞,已埋入了滚滚的黄沙风烟;阳关、酒泉,都是古来久负盛名的地方。
嘉峪关内外的土地绝非划若鸿沟、界限分明;关外西域之地两千多年前就列入了汉朝的版图。
如贰员所擒的疏属山已在身后,使匈奴断臂的疆域还在前方。
若不是汉武帝安定统一了西域,还不知此地(嘉峪关)什么时候能撤销驻边防守呢。
出嘉峪关感赋(四)
一骑才过即闭关, 中原回首泪痕澘。
弃繻人去谁能识? 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 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 不为衰龄盼赐环。
感赋大意:
我骑马刚过,城门就紧紧关闭了;回首遥望中原,禁不住泪流满面。
舎弃了出关凭证有谁还能认识我呢?汉朝班超投笔从戎,功成名就。年老思归,尚能入关。
想当年,汉朝夺取了焉支山,使匈奴丧失了声誉和威望;军士们吹奏着幽怨的《杨柳曲》,在边塞上年复一年,熬白了鬓发。
我在嘉峪关前别有感慨,不是因为自己年老体衰,而是盼望皇上早日将我召还入关。<<<<
五、出席茶宴
在林则徐日记(第九册)有四处记述。
“是日重华宫茶宴,以石渠宝笈联句”( 第九册,P45)
2、嘉庆二十二年正月初二(1817年2月17日)
“重华宫茶宴,以历代帝王名臣图像联句”( 第九册,P85)
3、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初二(1818年2月6日)
. “重华宫茶宴,以盛京土风联句”(第九册,P87)
林则徐时任翰林院编修等官职。上述日记提及他三次参加了重华宫茶宴。
重华宫茶宴是高宗弘历所创,是满汉各民族之间“示惠联情”之举。一般情况下,每年正月初择日举行,自乾隆八年(1743年)起固定在重华宫举办。
重华宫是弘历即位前居住之所,与孝贤皇后成婚亦于此所,茶宴固定设此宫既有怀旧之意,又使赴宴倍感亲切。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诸臣等参加,每宴必以某一主题吟诗联句,诗题以时事政治、典章制度等为多。
宴会期间例用三清茶(以梅花干、松子仁、佛手瓜片冲茶),意在告诫王公大臣们政治要清明,为官要清廉,做人要清白。该茶宴乾隆年间举办43次,嘉庆年间举办21次,道光年间举办2次后停办。
4、嘉庆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八(1817年3月15日)
“五鼓诣文华殿陈设御案、讲案,上御论讲章”,“听毕……诸臣出殿外行礼,毕。上入御文渊阁……上赐讲官及听讲诸臣茶,皆跪饮。”(第九册,P85-86)
林则徐还参加文华殿听取讲学活动。在文渊阁,上皇帝赐给讲官及听讲诸臣茶时,跪着饮用。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当年宫廷喝用皇帝赐茶的礼仪。
六、 以茶会友
林则徐在日记和书信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述。
1、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1834年到江宁监临江南秋闱(秋闱指考试)。道光十四年八月初六(1834年9月8日)日记写到:“午刻赴江宁府署,候主试龚、赵二公至,先请圣安,次引谢恩礼,分坐叙茶。”(九,P184)这是林则徐描述会友叙茶的一个场景。(图2幅,图片说明为:南方闱场,江南乡试闱场)
2、林则徐在流放新疆期间,道光二十三年闰七月(1843年)从伊犁写了一封家书给长子林汝舟,信中写道:“ 嶰翁(邓廷桢)于闰七月十七自伊犁起身,沿途不欲耽搁,计至十月中旬必可行到西安。此番同在伊犁大半年,比在广东又密得多,几于无日不见”。“到西安日,理应出城一接,……或在晾经寺,或竞赴三桥,汝自斟酌,惟不与官场同在一处……可叙一茶方,将三柬及求面之愚侄帖,先遣家人远行几里,在轿前投去,便告知在某处亲接,预备有茶,渠自然知有停顿处矣。”(第七册,P346-348)
这封家信,把林则徐和邓廷桢同甘共苦的亲密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林则徐让自己儿子预备茶水,出城迎接邓廷桢将军;在信中对设茶地点、通报方式等交代得那么具体、仔细,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以茶会友,情深意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