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则 徐 和 茶
(读书笔记之五)
十、馈赠名茶
林则徐在日记、书信和诗词中有多处提及把茶叶作为礼物赠送给澳门官员、亲朋好友,也有他接受别人赠送和家人寄来的茶叶 、茶点,共7处。
1、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1839年9月3日)林则徐巡阅澳门,日记中写道:“在庙中传见夷目,与之语,使通事传谕,即颁赏夷官色绫、折扇、茶叶、冰糖之物,夷兵牛、羊、酒、面并洋银四百枚”(第九册,P403)
2、道光二十九年五月二十八(1849年 7月17日)在云贵总督任上,从昆明给刘建韶书信:“附去蒙自肉桂、大理首乌、普洱茶膏、鸡血藤膏四种,聊以件函。马上不能多携、统祈粲入。”(第八册,P408-410)
3、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1843年1月22日)从伊犁寄给惠吉书信:“兹乘台弁旋辕,附呈徽墨、苏笺、普茶、冬菜、皆箧中极微之物,尚乞莞存。”(第七册,P327)
4、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十五(1845年 6月19日)(在新疆期间),日记中写道:“子谦将军遣外委杨昌等赍书来此存问,并馈燕菜、海参、莲子、茶叶、受之。”(第九册P567)
5、道光九年(1829年 )林则徐在家丁忧期间,在一首诗题首中写道:“王仲山大令以纸索书,旋赠佳茗,且媵以迭韵四绝,依韵荅之。”(第六册,P158)
6、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七(1845年3月14日)林则徐在新疆开都河南台发出一封家书,写道:“托钱广康,带来一信,并书笺、柿霜、茶叶等物……”(第八册,P9)
7 、道光十九年五月初四(1839年6月14日)林则徐任钦差大臣期间,于虎门给怡良(广东巡抚)信中写道:"顷辱遗弁远来,载荷惠函注问,并颁赐酒腿茶点诸珍。"在信中还强调指出"昨日曾虑及此,故于手启内特嘱棣台大人勿循馈节之仪,致滋颜厚。"(昨日即五月初三,在给怡良信中提到:"再,向来与同人约,彼此各免馈节,早在鉴中,今睽隔省门,更应如是。")同时"借弁带上漳纱一端、葵扇四柄,聊以伴函,非敢云报。顺请台安,并谢不尽。"(第七冊, P173)
十一、热爱茶具
林则徐在新疆伊犁期间,道光二十四年三月(1844年),在一封家书中提到哈萨克茶壶,信中写道: “茶壶系哈萨克之物,极其难带。上年秋间曾在贸易亭买得数对,并做木匣装贮,然不敢托人代带,恐途中一不小心即已粉碎也,两儿回去时,当令带 此壶大不如江西窑磁之佳,每个价钱大者七百五十文,小者亦五六百文,稍碰即损。前有一个在桌上,为桌下之狗所碰,便缺其耳,中间只是白土,不是老磁。不如买江西瓷器为妙”。(第七册,P374-378)
林则徐在信中将该壶与江西瓷器相比较,可判断属于瓷器茶壶,林则徐买了数对哈萨克茶壶,还做木匣装贮,不敢托人带回,担心旅途中不小心弄碎,想让两个儿子回去时带上。从这些细微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林则徐对该茶壶,特别是对江西瓷茶壶之喜爱。
十 二、题写茶联
1、林则徐在福州为父丁忧时( 1828-1829年)适逢福州贡院大修,院中楹联请其构撰。其中一对为茶联:
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第六册,P346)
此联被林则徐好友梁章钜评价“尤为杰作”(<楹联丛话> 卷上)
简注:攀桂:折桂,指科举登第;八百孤寒:形容众多生活贫穷的人;修士:指操行纯洁,品行高尚的人;五千文字: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以“五千文字”代称《道德经》。
2、林则徐曾于初夏游庐山,并撰楹联一对
花气入帘松翠在壁 琴韵流阁茶香绕庭
简注:庐山因山上气候冷,花迟开,初夏游山,花仍盛开,可体会到“花气入帘”;琴韵:指有节奏之流水声,山中古有怀琴亭,今有如琴亭,这里不是指有人弹琴。
3、集句:
子固精神老坡气(惠 洪)
茶山衣钵放翁诗(戴复古)
(第六册,P361)
4、行书对联:
竹露煎茶松风挥尘,
桐云读画蕉雨谭诗。
十三、涉茶古帖题跋
《蔡忠惠公茶录》为蔡襄所著。蔡襄(1020-1067)字君谟,今福建莆田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人称蔡端明,谥忠惠。从小爱茶,精于品茗、鉴茶,是一位茶学家。(图片说明:《蔡忠惠公茶录》,收藏于上海图书馆)
庆历七年(1047年),36岁的蔡襄任福建路转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把原来的大龙凤团用鲜嫩的茶芽作原料,改制成小龙凤团,内质优良,外观精巧。誉之为“上品龙茶”,甚得仁宗喜爱。有“建安茶品甲天下”之称。
蔡襄认为“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又为使烹试之,法更适宜宫廷之用,故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茶录》前序)
蔡襄于皇祐四年(1052年)春书呈仁宗皇帝,宋仁宗也是一位爱茶之君,关心建安贡茶,仁宗御览后入内府珍藏。
《茶录》正文约800字,内容精至,上篇论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提出茶色、香、味俱佳;下篇论茶器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
《茶录》是对陆羽《茶经》的发展,是我国茶文化史上又一部重要名著,尤其是《茶录》所反映的美学思想,使《茶录》成为一部很有特色的茶艺之作。
《茶录》的书法既是蔡襄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楷书法艺术之精品,《茶录》小楷端重飘逸,受到同代及后世的赞誉。
首先作题跋的欧阳修写道:“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以小字为难 ……《茶录》劲实端严 ……盖学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推崇备至。
《茶录》原为蔡襄手书,宋人即刻之于石,真本残缺,清嘉庆十八年正月十九,经著名学者翁方纲补写共一百三十五字,翁方纲题道:“细玩此卷,笔意开展而严谨,自是忠惠本色。”
明代有人将《茶录》等蔡襄书法收集于《古香斋帖》 ,林则徐在浙西廉访使署(臬司衙署)曾看到这个版本,观后亦题跋道:“古香斋帖,今莆田公祠所藏,甚不足观,拟借此本属妙手摹泐,嵌公祠,辟以还吾闽旧观也。壬午十有一月,三山后学林则徐获见于浙西廉访使署并识。” 《茶录》是《古香斋帖》内容之一,林则徐题跋主要着眼于其书法,但在欣赏其书法时内容却是关于茶的论述。不难想象,《茶录》的小楷书法及茶录介绍的品茗及茶器等都让林则徐喜爱并有所禆益。
林则徐书法造诣深厚,字如人品。"书自柳颜入,自将堂堂旗。"他长期挥毫染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林则徐学书法是从学"唐书"入手的。留下的有临欧阳询、临 柳公权等的墨迹。由于唐朝发展成熟的楷书源于王羲之,行书和草书也达到很高的造诣。由此入门,易于掌握书法的基本功。
林则徐还喜爱观摩历代书法家,尤其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的墨迹,颇有心得。当时科举制度对书写要求极为严格,他们大多学欧体的工整秀拔。翰林院别称"馆阁",翰林书法也称之为"馆阁体"。林则徐能进翰林院,足见他的书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除了精于"馆阁体"外,日记、尺牍等均多为行书。在林则徐的墨迹中,笔墨轻重随意,博采众长,笔随情发,韵味悠远。<<<
醴泉铭全称《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醴泉铭》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醴泉铭》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是历代学书者的楷模。
此文出自玄秘塔碑,临柳公权。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简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碑额篆字排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碑正文楷书28 行,满行54字,总(1302)字。《玄秘 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A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的起人的时候用青眼)看人万里情。(远在万里的人也是有情感的)
临坡翁书
出处:
原诗(北宋)蔡襄《梦中作》,收录《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69-171页。
《天际乌云帖》,藏处不详,为(北宋)苏轼(坡翁)书写蔡襄诗作《梦中作》。
B. 乃知大般(pu)若手(大佛的手),能以世间种种之物而作佛事(可以通过各种事情来做佛事),度诸有情(来超度各种有情之物),于此(包括)一枝一叶,皆老和尚鼻孔也。
临山谷书
出处:
(北宋)黄庭坚《书赠花光仁老》,《山谷题跋》[M],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第214页。
C.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苧(zhu ),垂虹秋色满东南。
临米南宫书
出处:
(北宋)米芾《蜀素帖》(共八首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以上为《吴江垂虹亭作》二首中第一首。
D. 郊灯甫近,天气变寒,唯眠食寝摄,剧此远想,不具。襄再拜。
临蔡襄书
出处:
(北宋)蔡襄《郊燔帖》,行草书,作于1053年,纸本,27.2cmX43.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集临宋四家书,应剑门一兄嘱。时道光六年十有一月
(林则徐墨迹) 4幅
(十无益;海纳百川;日记;诗词)
结 语
我们从史料中清楚地看到,从茶贸易到鸦片走私,从以虎门销烟为代表的禁烟斗争,到英国殖民者发动的鸦片战争,在这一长链中,茶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们从林则徐文集中亲切地感受到,在奏折中,在文稿中,在诗词中,在楹联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涉茶的情节和记述。
我们可以说, 林则徐了解茶, 钟爱茶。这对了解既平凡又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资料
1、林则徐全集(1-10册) 海峡文艺出版社
2、林则徐书法集 海峡文艺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册 人民出版社
4、林则徐大传 杨国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鸦片战争史(上、下)
中国历史发展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研究
肖致治 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6、林则徐与近代中国 中国史学会汇编 海峡文艺出版社
7、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
庄国土 (中国经济史论坛 )
8、林则徐诗选注 周 轩 新疆文艺出版社
9、林则徐诗集 郑丽生校笺 海峡文艺出版社
10、林则徐楹联辑注 李文郑 中州古籍出版社
11、闽茶说 陈龙、陈陶然 福建人民出版社
12、武夷茶话 林 治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3、林则徐的茶缘 郑剑顺 炎黄纵横(2008.6)
14、是谁胜似龙茶---杂论蔡襄《茶录》及其书法
凌士欣 中华书法网
15、唐云传(第六章 一壶天地小于瓜P138-139)
东方出版中心 郑 重
16、民族之魂林则徐 林子东 啸 马 海峡文艺出版社
17、林则徐的一次浦城之行 沈世豪 余奎元
炎黄纵横(2012.9)
18、走进浦城三山会馆 沈世豪 炎黄纵横(2011.12)
19、茶叶战争 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周重林 太俊林 华中科技出版社
20、林则徐与中国图録 林 岷 郑 林 郑 中
科技出版社
21、林则徐 杨国桢主编 福建美术出版社
22、林则徐史迹图录 张子固 海峡书局
23、古代茶书法赏析介绍 和茶网 (2012.3.9)
24、林则徐翰墨 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编
福建美术出版社
25、茶叶秘密 情要用水调
周重林 太俊林 华中科技出版社
26、林则徐的书法 赵芳 炎黄纵横(2011.6)
后 记
在参加林则徐基金会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活动时,我就想通过努力阅读、记录和体会有关林则徐和茶的文献资料,作一篇林则徐和茶的读书笔记。这样,断断续续下笔有五年多的时间。
在记述读书笔记过程中,得到了多位专家和领导的悉心指导和鼓励,得到了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上海巿人大、福建省人大、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福建茶叶学会和林则徐基金会有关领导和同仁的热心支持和协助,同时,该文稿得到了福建高校后勤生活服务公司精心设计和编排,得到了林则徐基金会名誉副会长、福州大学民建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许长植先生和林则徐基金会学术顾问、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茅林立先生的倾心关注和帮助,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不足和谬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以期更完善,更准确。这是我和各位共同的心愿!谢谢大家!